非标旋压皮带轮因其定制化设计和旋压工艺的特殊性,在日常维护中需结合其结构特点与使用场景,采取针对性措施以确保性能稳定、延长使用寿命。以下是详细的日常维护方法:
一、日常检查:预防潜在故障
外观完整性检查
轮体变形:每日检查皮带轮轮体是否有凹陷、裂纹或局部膨胀。旋压工艺可能导致材料局部应力集中,若发现轮体变形超过原尺寸的1%,需立即停用并更换。
键槽磨损:观察键槽与键的配合间隙,若间隙大于0.5mm(根据键宽调整),需修复键槽或更换键,防止传动打滑。
表面损伤:检查轮槽、辐条等部位是否有划痕、腐蚀或油污堆积。轻微划痕可用砂纸打磨,严重腐蚀需喷涂防锈漆或更换轮体。
运行状态监测
振动与噪音:启动设备后,用振动仪检测皮带轮轴向和径向振动值。若振动超过ISO 10816标准(通常≤5mm/s),可能是轮体不平衡或轴承损坏,需进一步检修。
温度异常:用手持红外测温仪测量皮带轮表面温度,若超过环境温度30℃(或设计允许值),可能是皮带过紧、润滑不良或轮体内部缺陷导致。
二、清洁保养:防止污染与腐蚀
表面清洁
去污处理:每周用软毛刷或压缩空气(压力≤0.3MPa)清除轮槽、辐条间的灰尘、油污和金属碎屑。若沾染切削液、冷却液等工业介质,需用中性清洗剂(如洗洁精与水1:10混合)擦拭,避免使用强酸、强碱腐蚀表面。
防锈处理:对铝合金或碳钢材质的皮带轮,清洁后需涂抹薄层防锈油(如矿物油),重点保护轮槽和辐条根部。若长期停用,可包裹防潮纸存放于干燥环境。
皮带清洁
皮带去污:同步检查配套皮带的表面清洁度。若皮带沾染油污,可用酒精棉片擦拭;若沾染硬质颗粒,需更换皮带,防止磨损轮槽。
三、传动系统维护:确保稳定运行
皮带张力调整
张力检测:每月用皮带张力计测量皮带张力,确保其在设计范围内(通常为皮带断裂强度的5%-10%)。张力过大会加速轮槽磨损,过小会导致打滑。
调整方法:通过调节电机或从动轮的位置改变中心距。调整后需重新检查张力,并观察皮带在轮槽中的位置是否居中。
对中校正
平行度检查:每季度用激光对中仪或直尺检查两皮带轮的轴线平行度,误差应≤0.1mm/m。若平行度超差,需调整电机或从动轮的安装位置,防止皮带边缘磨损。
角度校正:检查两皮带轮轴线的夹角,误差应≤1°。夹角过大会导致皮带侧向力增大,加速轮槽和皮带损坏。
四、润滑与防腐:延长部件寿命
轴承润滑
定期加油:若皮带轮通过轴承安装,需每3-6个月(根据使用频率)向轴承注入高温润滑脂(如锂基润滑脂),填充量约为轴承空腔的1/3-1/2。过量润滑会导致油封泄漏。
油封检查:观察轴承油封是否漏油或老化。漏油严重需更换油封,老化油封需用热风枪加热后拆卸,避免损坏轴颈。
防腐处理
涂层修复:若旋压皮带轮表面涂层脱落,需用砂纸打磨脱漆处至金属光泽,再喷涂与原涂层兼容的防锈漆(如环氧富锌底漆+聚氨酯面漆)。
环境控制:避免皮带轮长期暴露在潮湿、盐雾或化学腐蚀环境中。若必须使用,可选用不锈钢材质或加装防护罩。
五、专业维护:解决复杂问题
动平衡校正
校正时机:若皮带轮振动超标或更换轮体后,需进行动平衡校正。校正时需去除轮体表面附着物,并记录不平衡量及相位。
校正方法:在轮体边缘粘贴平衡块(如铅块),逐步调整至不平衡量≤G1级(ISO 1940标准)。校正后需重新检查振动值。
轮槽修复
磨损修复:若轮槽磨损导致皮带底部与槽底间隙超过2mm(根据皮带型号调整),可用金属修补剂(如环氧树脂+金属粉)填充磨损处,再用车床或铣床恢复槽形。
裂纹修复:对轮体裂纹,需先钻孔止裂(孔径≥3mm),再用TIG焊补焊,焊后打磨平整并做无损检测(如渗透检测)。
更换决策
经济性评估:当维修成本超过新轮价格的40%,或轮体裂纹、变形无法修复时,建议更换。
选型注意事项:更换时需核对新轮的材质(如铝合金6061-T6)、旋压工艺参数(如旋压道次、进给量)与原轮一致,确保传动性能匹配。
六、安全操作规范
停机维护:所有维护操作需在设备停机、断电并悬挂“禁止合闸”标识后进行。
防护装备:维护时需佩戴安全帽、防护手套和护目镜,防止轮体碎片或工具飞溅伤人。
记录管理:建立维护档案,记录每次检查、调整和维修的内容、日期及责任人,便于追溯问题根源。